【自相矛盾这首文言文的意思】《自相矛盾》是出自《韩非子·难一》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卖矛与盾的人的言行,揭示了逻辑上前后不一致、自相抵触的问题。这个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批评那些说话或行为前后矛盾的人。
一、原文内容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二、翻译与解释
文言句子 | 现代汉语翻译 | 解释 |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 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 | 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 |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 表达对盾的自信 |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东西都能刺穿。” | 表达对矛的自信 |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有人问:“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 | 提出逻辑上的矛盾问题 |
其人弗能应也。 | 那个人无法回答。 | 显示其逻辑漏洞无法解决 |
三、总结
《自相矛盾》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同时声称自己的盾坚不可摧、矛无坚不摧。当别人指出这种说法自相矛盾时,他却无言以对。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否则,即使再有理,也会被对方轻易驳倒。
四、核心寓意
项目 | 内容 |
故事类型 | 寓言 |
出处 | 《韩非子·难一》 |
主题 | 自相矛盾、逻辑错误 |
启示 | 做事说话要前后一致,避免自相矛盾 |
结语:
“自相矛盾”已成为汉语中的成语,用来形容言行不一、逻辑冲突的现象。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正式场合,保持逻辑清晰、言辞一致都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