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原意是说读书时只求理解大意,不深入研究字句。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对学习或理解事物时态度不够认真、不深入探讨,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在现代语境中,“不求甚解”有时带有贬义,表示学习态度不严谨,缺乏深度思考。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态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避免陷入琐碎细节,有助于快速掌握整体概念。
一、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求大致了解,不深究细节。后多用于形容学习态度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该词既有褒义也有贬义,具体含义取决于语境。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来源 | 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原指读书只求理解大意。 |
原意 | 读书时只求了解大概内容,不深入分析字句。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批评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深度思考。 |
褒义用法 | 在某些情况下,可理解为不拘小节,注重整体把握。 |
贬义用法 | 表示学习浮于表面,缺乏深入探究精神。 |
使用场景 | 可用于评价学习方法、阅读习惯、工作态度等。 |
相关成语 | “浅尝辄止”、“走马观花”、“一知半解”等。 |
三、使用建议
在写作或日常交流中,若想表达“不求甚解”的含义,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其褒贬色彩。如果是批评他人学习态度,建议使用“浅尝辄止”等更明确的词语;如果强调灵活掌握,可用“粗略理解”等中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