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动用法名词解释】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中“使动用法”是较为重要的一种。它指的是在句子中,某个词(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在特定语境下被用来表示“使某人或某物做某事”的意思。这种用法突破了词语的常规语法功能,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
一、使动用法的基本概念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在句中不表示主语自身的动作或状态,而是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某种变化或产生某种结果。简而言之,就是“使……成为……”或“让……做……”。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这里的“活”本意是“活着”,但在句中表示“使……活”,即“救活他”。
二、使动用法的类型
| 类型 | 说明 | 举例 |
| 动词的使动 | 动词本身表示动作,但在句中表示“使宾语做这个动作” |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 |
| 形容词的使动 | 形容词表示性质,但在句中表示“使宾语具有这样的性质” | 强其志(强:使……坚强) |
| 名词的使动 | 名词在特定语境下表示“使……成为……” | 王天下(王:使……为王) |
三、使动用法的特点
1. 语义转变:原词意义发生变化,不再表示主语自身的行为,而是表示主语对宾语的影响。
2. 结构固定:通常由主语 + 动词/形容词 + 宾语构成,强调“使……”的关系。
3. 常见于文言文:使动用法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
四、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 项目 | 使动用法 | 意动用法 |
| 含义 | 表示“使……做某事” | 表示“认为……是……” |
| 语义关系 | 主语使宾语发生动作或变化 | 主语对宾语的态度或看法 |
| 例子 | 烛之武退秦师(使秦师退) | 吾妻之美我者(认为妻子美) |
五、总结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通过改变词的语法功能来表达更丰富的语义。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古人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掌握使动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使动用法、文言文、词类活用、语法现象、古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