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有哪些】《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一篇经典的叙事散文,讲述了郑国大夫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凭借智慧和口才说服秦穆公撤军,从而挽救郑国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通假字,理解这些通假字对于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假字概述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其他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虽然通假字数量不多,但掌握它们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
二、通假字总结(附表格)
原文句子 | 通假字 | 本字 | 释义 | 出处 |
且贰于楚也 | 贰 | 贰 | 从属二主 | 《烛之武退秦师》 |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已 | 以 | 表示语气的助词 | 《烛之武退秦师》 |
共其乏困 | 共 | 供 | 提供 | 《烛之武退秦师》 |
失其所与,不知 | 知 | 智 | 明智 | 《烛之武退秦师》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说 | 悦 | 高兴 | 《烛之武退秦师》 |
三、通假字解析
1. “贰”通“二”
在“且贰于楚也”中,“贰”表示“从属二主”,即郑国同时臣服于晋国和楚国,这里“贰”通“二”,是数量上的表达。
2. “已”通“以”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已”是语气助词,表示“了”,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古文中常用“已”表完成或语气,因此通“以”。
3. “共”通“供”
“共其乏困”中的“共”意为“供给”,引申为“提供”,与“供”意义相同,属于通假现象。
4. “知”通“智”
“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应为“智”,意思是“明智”,表示对事情的认识和判断力。
5. “说”通“悦”
“秦伯说,与郑人盟”中的“说”是“喜悦”的意思,与“悦”同义,用于描述秦穆公因烛之武的劝说而高兴。
四、结语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经典的历史散文,不仅展现了古代外交策略的智慧,也体现了古汉语中通假字的使用特点。通过对通假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阅读能力。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通假字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深入理解古文的重要途径。
如需进一步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语法结构或历史背景,可继续查阅相关资料。
以上就是【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有哪些】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