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杜鹃的含义】“啼血杜鹃”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常用于表达悲伤、哀怨、思念等情感。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和诗词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和象征意义。以下是对“啼血杜鹃”的含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其相关内容。
一、
“啼血杜鹃”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后在历代文人诗文中被广泛引用。其中最著名的典故是关于蜀王杜宇的故事。传说中,杜宇因失国而化为杜鹃鸟,每到春末夏初便日夜啼叫,直至口中流血,因此得名“啼血杜鹃”。
“啼血杜鹃”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常用来比喻忠贞不渝的爱、深切的哀思、无法释怀的遗憾,甚至是离别之痛。在文学作品中,它常与思乡、悼亡、爱情等主题相联系,成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意象。
此外,“啼血杜鹃”也常被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痛苦而发出的声音,带有强烈的悲情色彩。在现代语境中,它也被赋予了更多层次的解读,如对理想、信仰的执着追求,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啼血杜鹃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及古代传说 |
典故来源 | 蜀王杜宇化为杜鹃鸟,因哀痛而啼血 |
含义 | 表达悲伤、哀怨、思念、忠贞等情感 |
文学用途 | 常用于诗词、小说中,象征哀愁、离别、悼念 |
现代引申义 | 可指对理想的坚持、对信念的执着 |
情感色彩 | 悲伤、凄凉、深情 |
常见搭配 | “啼血杜鹃声”、“杜鹃啼血”、“杜鹃泣血” |
代表诗句 |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啼血杜鹃”不仅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它穿越千年,依然在文学与生活中回响,承载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以上就是【啼血杜鹃的含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