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陷阱名词解释中文】在经济学中,“凯恩斯陷阱”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它由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即在某些情况下,货币政策可能失去其有效性。
一、
“凯恩斯陷阱”指的是当利率下降到极低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会上升,因此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而非债券或其他资产,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如降低利率)无法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也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作用。
凯恩斯陷阱通常出现在经济严重衰退或通货紧缩时期,此时人们的信心不足,对未来经济前景悲观,导致储蓄意愿增强,投资需求减弱。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可能需要依靠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
二、表格展示
概念名称 | 凯恩斯陷阱 |
提出者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
定义 | 当利率降至极低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上升,倾向于持有现金,货币政策失效的现象。 |
背景 | 经济衰退或通货紧缩时期,市场信心不足,投资与消费低迷。 |
核心特征 | 利率接近零,货币需求无限弹性,货币政策无效。 |
影响 | 货币政策难以刺激经济,需依赖财政政策。 |
典型案例 |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长期停滞,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情况。 |
应对措施 | 政府扩大财政支出、增加公共投资、实施量化宽松等。 |
三、补充说明
凯恩斯陷阱并非所有经济环境下都会出现,但它在特定条件下(如长期低利率、高失业率、低通胀)更容易发生。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各国政府和央行常结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凯恩斯陷阱问题,确保经济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