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是哪一年】“经济大萧条”是20世纪最著名的全球经济危机之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改变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也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了解“经济大萧条是哪一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一、
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是指1929年至1939年间发生的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始于美国股市的崩溃,随后迅速蔓延至全球,导致大规模失业、企业倒闭、银行破产以及国际贸易严重衰退。虽然不同国家的经济复苏时间不一,但普遍认为经济大萧条在193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并在1930年代末期逐渐结束。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通常被认为是从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开始,到1933年罗斯福总统上任后推行“新政”为止。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则持续到了1939年二战爆发前。
二、表格:经济大萧条关键时间点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1929年10月29日 | 纽约股市崩盘,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 标志着经济大萧条的开始 |
1930年 | 美国失业率飙升至10%以上 | 经济状况恶化,引发社会动荡 |
1933年 |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推行“新政” | 政府开始干预经济,试图恢复市场信心 |
1935年 | 《社会保障法》通过 | 建立社会福利体系,缓解贫困问题 |
1937-1938年 | “二次衰退” | 经济短暂回升后再次陷入低迷 |
1939年 | 欧洲战争爆发,经济开始复苏 | 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生产与就业 |
三、结语
“经济大萧条是哪一年”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完全固定,因为它的起始和结束时间因地区而异。但总体而言,1929年是这场危机的起点,而1930年代则是其主要影响阶段。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经济政策、金融市场和社会稳定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