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儒家经典中一篇关于治国与仁政的重要文章。文章通过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强调了“仁政”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并指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核心观点。
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核心思想在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句话不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整篇文章的主旨所在。它表达了孟子对“仁政”的推崇,以及对“失道”之君的批判。
文章开头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战争胜负的关键不在于自然条件或地理优势,而在于人心向背。接着通过举例说明,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进一步论证“人和”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
最后,文章落脚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仁政”与“民心”的关系,指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赢得广泛支持;反之,则会失去人心,最终失败。
二、表格展示
内容 | 说明 |
文章出处 | 《孟子·公孙丑下》 |
核心论点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原文出处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
论点含义 | 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违背道义的人则会失去人心 |
论证结构 | 先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引出“得道多助”的结论 |
现实意义 | 强调政治统治应以人为本,重视民心向背 |
三、结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深刻的治国理念。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只有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获得长久的支持与稳定的发展。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