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名词解释是什么】“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的重要整理成果,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历史的重要资料。它不仅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也是后世学者研习儒家经典的依据。本文将对“十三经注疏”进行简要解释,并通过加表格的形式加以说明。
一、
“十三经注疏”指的是对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的注释与疏解。这十三部经典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周礼》《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些经典在汉代以后逐渐被确立为官方认可的经典文本,并在唐代由孔颖达等人主持编纂了系统的注疏本,即《五经正义》和《十三经注疏》。
“注”是对经文的解释,“疏”则是对注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因此“注疏”合称,表示对经典文字的详细解读。这种形式的整理,不仅有助于理解经典原文,也为后人学习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表格:十三经及其注疏简介
序号 | 经典名称 | 简介 | 注疏者(主要) |
1 | 周易 | 讲述阴阳变化与占卜之术,是儒家经典中最具哲学性的著作之一。 | 王弼、韩康伯等 |
2 | 尚书 | 古代历史文献汇编,记载上古至春秋时期的政治与治国之道。 | 孔安国、孔颖达 |
3 | 诗经 |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风、雅、颂三类,反映古代社会生活。 | 毛亨、郑玄 |
4 | 礼记 | 记录古代礼仪制度与儒家伦理思想,内容广泛,影响深远。 | 郑玄、孔颖达 |
5 | 周礼 | 讲述周代政治制度与礼仪规范,是研究古代国家制度的重要文献。 | 郑玄、贾公彦 |
6 | 仪礼 | 详细记录古代礼仪仪式,如冠、婚、丧、祭等,是礼制实践的指导书。 | 郑玄、贾公彦 |
7 | 左传 | 《春秋》的注解,以叙事为主,兼有评论,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典范。 | 杜预、孔颖达 |
8 | 公羊传 | 对《春秋》的解释,强调“大一统”与“尊王攘夷”的思想。 | 公羊高、何休、孔颖达 |
9 | 谷梁传 | 与《公羊传》并列,解释《春秋》,侧重于义理与道德。 | 谷梁赤、范宁、孔颖达 |
10 | 论语 |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文本。 | 何晏、邢昺 |
11 | 孝经 | 强调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郑玄、邢昺 |
12 | 尔雅 | 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解释古代汉语词汇,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专有名词。 | 郭璞、邢昺 |
13 | 孟子 | 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汇编,阐述仁政、民本等思想,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 赵岐、朱熹、邢昺 |
三、结语
“十三经注疏”不仅是儒家思想的载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通过对这些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伦理观念以及语言文化。其注疏体系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系统的学习路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十三经注疏名词解释是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