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故事六年级】在我们班里,有一个特别爱动脑筋的同学,名叫小明。他虽然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总喜欢在课余时间研究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道看似简单的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它的长比宽多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小明一看到题目就来了兴趣,立刻拿出草稿本开始计算。他先画了一个长方形,标出长和宽,然后设宽为x厘米,那么长就是x+4厘米。根据周长公式:周长=2×(长+宽),也就是:
2×(x + x + 4) = 24
接着,他把括号展开,得到:
2×(2x + 4) = 24
4x + 8 = 24
4x = 16
x = 4
于是,宽是4厘米,长就是4+4=8厘米。面积就是长乘以宽,即8×4=32平方厘米。
小明算完后,得意地举手说:“老师,我算出来了!”老师点点头,表扬了他的认真思考。可是,小明并没有停下来,他觉得这个问题还可以变得更有趣。
他想:“如果周长不变,长和宽的变化会不会影响面积呢?”于是他尝试改变长和宽的比例,比如让长比宽多2厘米、5厘米,看看面积会不会更大。
经过一番计算,他发现当长和宽相等的时候,也就是变成正方形时,面积最大。这让他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在周长固定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这个结论。
从那天起,小明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开始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回报,期末考试中,他的数学成绩一下子跃居班级前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公式和计算,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它的趣味与魅力。而六年级的我们,正是探索数学奥秘的最佳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