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8这些东西哪里来】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知道这些物品的来源与制造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物品的来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物品的来源与生产过程。
-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劳动的价值和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实物展示(如文具、玩具等)。
- 学生准备:课前观察家中或学校中的一些物品,记录它们的来源。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用品,如铅笔、书包、水杯等,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吗?”引发学生思考,并引出课题。
2. 新课讲授(20分钟)
(1)认识物品的来源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物品的生产流程,如纸张的制作、布料的加工、塑料制品的生产等。让学生明白每一件物品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2)讨论与交流
分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些物品?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吗?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3)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人制造这些物品,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从而激发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感。
3. 实践活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我是小设计师”活动,让学生尝试用简单的材料制作一个小型物品(如纸盒、手工艺品等),体验制作的乐趣,感受劳动的不易。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物品的来源与劳动的关系,提醒学生要珍惜资源、尊重劳动者。
五、作业布置:
1. 观察家里的一件物品,写下它的来源和制造过程。
2. 和家人一起讨论如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六、板书设计:
```
这些东西哪里来
物品的来源 → 劳动者 → 制造过程 → 资源与环保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