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精选: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原句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人根据孔子的教导,提炼出“不耻下问”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即使身份地位较高,也不以向地位低下或知识较少的人请教为耻。
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深刻的故事,讲述的是古代一位贤者如何以谦逊的态度学习知识,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孔丘的学者,他博学多才,深受弟子们的尊敬。然而,即便如此,孔子依然保持着虚心求教的态度。有一次,他在鲁国游历时,遇到一位年仅七岁的孩子,名叫项橐。这个孩子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甚至能回答一些连成年人都难以理解的问题。
孔子听闻此事后,便亲自前去拜访。他没有因为对方年纪小而轻视,反而非常诚恳地向项橐请教问题。项橐见孔子如此谦逊,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见解告诉了他。孔子听后大为赞叹,感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后来成为千古名言,强调了无论身处何地、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
这件事传开后,人们纷纷称赞孔子的谦虚和好学精神,于是“不耻下问”便逐渐成为了形容一个人虚心求教、不因身份地位而拒绝向他人学习的成语。
“不耻下问”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修养和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不是靠自满得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请教积累而成的。一个不懂装懂、不愿请教的人,终将停滞不前;而一个敢于提问、乐于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不耻下问”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学生、职场人士,还是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具备这种谦逊的态度。面对不懂的问题时,不要因为面子而回避,而是要勇敢地去请教、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我价值。
总之,“不耻下问”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我们终身践行的人生准则。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源于谦卑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