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与翻译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比如一座三里见方的小城,七里长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既然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就一定有得天时的机会了;但还是不能取胜,这就是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就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所向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要地势,威慑天下不能只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则很少有人帮助。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人都会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亲人都背叛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旦作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是从田间劳动中被提拔出来的,傅说是从泥瓦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仲是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加以重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出来的,百里奚是从市场中被选拔出来的。所以,上天将要赋予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愁,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孟子》两章的思想内涵。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 能够背诵并默写这两篇文章。
教学重点:
1. 文言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2.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难点:
1. 如何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 如何将古人的智慧应用到现代社会。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或当前国际形势引入话题。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
3. 精读课文:逐句讲解,解释重点字词。
4.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5. 总结归纳:回顾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复习旧知:检查前一节课的内容掌握情况。
2.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说明“生于忧患”的重要性。
3. 分析课文:详细解析每一句话的意思。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
5. 课堂总结:归纳要点,布置下次课前需要准备的内容。
课后作业:
1. 背诵并默写《孟子》两章。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两章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