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子贡问孔子:“贫穷的时候不谄媚,富贵的时候不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这也可以了,但不如贫穷时能安贫乐道,富贵时能够谦逊有礼的人。”子贡接着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并问孔子是否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夸奖子贡说:“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你已经能够从我所讲的过去的事情中推知未来的事情。”
这一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孔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还展示了他对弟子教育的一种方式——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段对话也强调了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下的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即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都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对外界的尊重。
此外,孔子提到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句话,原本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用来形容古代工匠制作玉器的过程。在这里,孔子将其引申为一种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意指人应该像打磨玉石一样不断磨砺自己,提升个人品质。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儒家提倡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及对人格完善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