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的官僚体系中,“屯田员外郎”是一个特定的职位名称。要理解这个职位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从“屯田”和“员外郎”两个部分来分析。
首先,“屯田”指的是政府组织的一种农业开垦制度。这种制度通常用于边疆地区或新开拓的土地上,通过招募农民进行大规模的耕种,以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以及开发新土地。屯田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汉代、唐代和清代较为突出。
其次,“员外郎”是官职中的一个类别。“员外”原意为编制之外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官员并不是正式编制内的官员,而是额外设置的职务。在唐代,员外郎多指尚书省下属各司中担任副职的官员,负责协助正职处理政务。因此,“屯田员外郎”可以理解为专门负责屯田事务的员外郎。
综合来看,“屯田员外郎”这一职位主要职责在于管理与监督屯田事务,包括土地分配、农业生产指导、税收征收等。这类官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和行政管理能力,以便有效地推动屯田政策的实施。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具体职位的职能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总体而言,“屯田员外郎”在当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