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先生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他出生时,父亲正忙着赶集买菜,母亲则在厨房准备晚饭,大家只顾着忙活自己的事情,谁也没注意到他的到来。等到家人想起看看这个新生命的时候,发现他那张小脸儿上竟没有一丝特别之处。父亲说:“这孩子长得真普通。”母亲附和道:“是啊,普普通通。”
长大后,差不多先生越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性格。他做事总是敷衍了事,能省则省,能拖就拖。比如上学时,老师布置作业,他总想着能不能少做几题;工作后,领导交代任务,他也总想着如何偷工减料。他的口头禅便是“差不多就行了”。
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去买糖葫芦。老板问:“要几个?”他随口答道:“随便吧。”于是老板给了他五个。回家路上,他觉得不够吃,又跑到另一家去买。这次老板问他:“几个?”他又说:“随便吧。”结果这次给了他七个。回到家一看,还是不够分给街坊邻居,他又第三次去买……如此这般,每次都是“随便吧”,最后竟然买了二十个糖葫芦。
还有一次,差不多先生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婚礼当天,新娘问新郎:“几点开始?”新郎回答:“大概十点左右吧。”差不多先生听到后心想:“既然是大概十点,那就八点多去好了。”于是他早早地到了会场,却被告知仪式还没开始。等仪式真正开始时,他已经困得趴在椅子上睡着了。
差不多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无论大事小事,他都抱着“差不多”的态度去面对。然而,正是这种态度让他错过了许多机会,也让自己陷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之中。最终,他在一次“差不多”的决定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那天他本该乘坐早班火车去外地谈生意,但由于起床晚了一点点,他选择了“差不多”的晚班车。结果,那趟列车出了事故……
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为他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差不多先生之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提起他的名字,因为他的一生确实“差不多”而已。但他的故事却成了后人的警示:凡事认真对待,莫因“差不多”而遗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