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援弓缴而射之原文及翻译】一、
“思援弓缴而射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与公孙丑之间的一段对话。这段话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在面对强敌或困难时,应当积极应对、灵活变通的道理。
文中提到“援弓缴”,即拉弓搭箭,象征着准备战斗;“射之”则是指采取行动。整句话的意思是:当遇到敌人时,应该想到拉弓射箭,勇敢应对,而不是退缩或逃避。
这段话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勇”的精神,也强调了在关键时刻要果断决策、主动出击的重要性。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思援弓缴而射之 | 想到拉弓射箭来对付它(敌人)。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 围绕攻打,一定是因为得到了天时;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但仍然不能取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 |
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却弃城而逃,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
三、补充说明
“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虽未直接出现在《孟子》原文中,但在后世的解读和引用中,常被用来表达一种积极应战的态度。它反映了儒家在面对困境时所提倡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鼓励人们在必要时勇敢出手,而非一味退让。
此外,这段话也常被用于教育领域,作为培养学生勇气与责任感的教材,强调在关键时刻要敢于担当、勇于行动。
四、结语
“思援弓缴而射之”不仅是古代军事策略的体现,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不应犹豫不决,而应积极应对,以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