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问答 >

文王之囿原文及翻译(文王之囿原文内容)

2025-05-01 09:01:49

问题描述:

文王之囿原文及翻译(文王之囿原文内容),求大佬给个思路,感激到哭!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01 09:01:49

在古代典籍中,《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关于周文王狩猎场的故事,这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是对仁政思想的一种阐述。以下为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曰:“寡人愿学,敢问如何而可以王?”孟子对曰:“王请无好小利。好小利,则害于王;百姓不以王为爱也,而好小利,则王不可得而见也。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为其如此,故天下之民归之,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翻译: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们都不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因此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也未曾听说过。如果您不是想听这些,请让我谈谈如何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吧!”

齐宣王说:“什么样的品德才能称得上是仁政呢?”孟子回答:“爱护人民并实行仁政,没有人能够阻挡。”

齐宣王说:“我很糊涂,无法深入理解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愿望,并且用明确的道理教导我;虽然我不聪明,但愿意尝试实践。”

孟子接着说:“没有固定的财产却有稳定的思想,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如果是一般民众,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也就不会有稳定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的思想,就会做出各种违背道德的行为。等到他们犯了法,再对他们进行惩罚,这就像是设陷阱捕捉百姓。哪里会有仁慈的君主在位,却还去设陷阱捕捉自己的子民呢?因此英明的君主会规定民众的基本生活保障,让他们能够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在丰收年份里吃得饱,在灾荒年份里也能避免死亡;然后引导他们向善,这样民众自然容易跟随。

“而现在的情况是,民众的生活水平低下,连赡养父母和养育子女都困难重重,在丰收年份里依然辛苦劳作,在灾荒年份里甚至面临死亡威胁。这样的状况下,民众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挣扎,哪有余力去学习礼仪和正义呢?

“大王想要改善这种情况,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去做呢?每户人家拥有五亩住宅地,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绸了;饲养鸡、猪、狗等家畜,按时繁殖,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肉了;耕种百亩土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让老年人不再背负重物行走于路上。当老人穿上丝绸、吃上肉食,普通百姓不再挨饿受冻时,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归服的了。做到这一点,还不能称王天下,那是从来没有过的。”

齐宣王说:“我对于治理国家已经尽力了。”孟子回答:“大王喜欢打仗,那就让我用战争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响起,两军交锋,士兵丢盔弃甲狼狈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如果那些跑了一百步的人嘲笑跑五十步的人,你觉得怎么样呢?”齐宣王说:“不可以,只是他们跑的距离不同罢了,其实都是逃跑的表现。”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期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更多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会取之不尽;不用细密的渔网捕鱼,鱼鳖就会捕不完;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之不竭。粮食和鱼鳖取之不尽,木材用之不竭,这就能使百姓生有所养、死有所葬,没有任何遗憾。生有所养、死有所葬,这是施行仁政的开端啊。”

“每户人家拥有五亩住宅地,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绸了;饲养鸡、猪、狗等家畜,按时繁殖,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吃肉了;耕种百亩土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办好学校教育,强调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让老年人不再背负重物行走于路上。当老人穿上丝绸、吃上肉食,普通百姓不再挨饿受冻时,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归服的了。做到这一点,还不能称王天下,那是从来没有过的。”

齐宣王说:“我愿意学习,请问怎样才能称王天下呢?”孟子回答:“大王请不要贪图小利。贪图小利,就会损害王道;百姓不会认为大王吝啬,而是认为大王喜好小利,这样就不可能见到大王。现在大王推行政策施加仁爱,让天下的官员都想在大王的朝廷任职,农民都想在大王的土地上耕作,商人想在大王的市场上交易,旅行者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通行,所有怨恨自己君主的人都想向大王申诉。正因为有这样的吸引力,所以天下的百姓都会归附大王,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因此,大王不能称王天下,并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不愿意去做罢了。”

齐宣王说:“不愿意去做和能力不足的区别在哪里呢?”孟子回答:“像挟着泰山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那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鞠躬,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那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去做。所以,大王不能称王天下,并不是像挟着泰山跳过北海那样的事情;大王不能称王天下,是因为不愿意像为长辈弯腰鞠躬那样简单的事情。尊敬自己的长辈,并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并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掌控于手掌之中。《诗经》上说:‘给妻子树立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家庭和国家。’这就是说把这种爱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古代圣贤之所以超越常人,并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罢了。如今恩德足以惠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惠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衡量事物的重量需要称量,判断事物的长短需要测量。万物都是如此,人心尤其如此。大王请好好考虑一下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