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
- 学习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生命观,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像山那样思考”这一象征意义,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
- 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语言,并引导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作者加里·斯奈德的相关信息,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宁静。
提问:“当你面对一片森林、一座高山时,你会想到什么?你是否曾想过,山会思考吗?”
引出课题《像山那样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讲解关键词语(如“狼嚎”“生态平衡”等)。
3. 提问:文章中提到的“山”有什么特殊意义?为什么说“像山那样思考”?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
- 文章中的“狼嚎”象征着什么?
- “山”在文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为何能“思考”?
- 作者通过“像山那样思考”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举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及其后果。
- 讨论:我们该如何对待自然?是否应该像山一样“冷静”地看待一切?
(四)深入理解(15分钟)
1. 分析文章结构:
- 开头描绘场景,引出主题;
- 中间通过具体事例展开论述;
- 结尾升华主题,提出思考。
2. 探讨“像山那样思考”的深层含义:
- 山是沉默的,但它是历史的见证者;
- 山不会因为一时的风吹草动而改变自己的存在;
- 山的思考是一种理性、长远、包容的思维方式。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拓展阅读:
- 介绍加里·斯奈德的其他作品,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 推荐学生阅读《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等生态文学作品。
2. 写作训练:
- 以“我心中的山”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与感悟。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像山那样思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谈对“像山那样思考”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像山那样思考》
—— 加里·斯奈德
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狼嚎、生态平衡、山的思考
核心思想:理性、长远、包容的思维方式
启示:敬畏自然,保护环境
```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涵,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关注与思考。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讨论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应更加注重课堂互动与思维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