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6】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特点,能够准确翻译文章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对“以人为本”“以德服人”等传统美德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辩证关系,把握文章中心论点,体会孟子的民本思想。
- 难点:
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层含义,并能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字词解释,了解孟子及其思想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意思吗?它出自哪位古代思想家?”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作品,如《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初步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翻译课文,找出文中关键句和核心观点。
(三)文本分析(20分钟)
1. 讲解重点词句: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释“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强调“人和”是决定性因素。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分析孟子反对依靠武力和地理优势来巩固国家,主张以德治国。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提出论点—举例论证—结论升华”的写作思路。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1. 小组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说明。
2. 课堂交流: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对比阅读:
对比《孟子·梁惠王下》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孟子的民本理念。
2. 情境模拟:
假设你是一个管理者,如何运用“得道多助”的原则来管理团队或组织?
(六)总结提升(5分钟)
1. 归纳要点:
回顾课文的主要观点,强调“得道”即“仁政”,“失道”即“暴政”,呼吁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 课外阅读《孟子》相关篇章,撰写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核心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关键词:天时、地利、人和、仁政、民心
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团结协作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和实效性。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