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练习题及答案】《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和对识才、用才者的呼唤。以下是一些围绕《马说》设计的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内涵。
一、选择题
1. 《马说》的作者是( )
A. 韩非子
B. 韩愈
C. 柳宗元
D. 白居易
答案:B
2. 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的意思是( )
A. 千里马很多,但能识别它的人很少
B. 千里马很少见,所以伯乐也少
C. 千里马容易被发现,但伯乐难找
D. 千里马和伯乐一样稀少
答案:A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食”字意思是( )
A. 吃饭
B. 喂养
C. 吃掉
D. 吃饱
答案:B
4.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问修辞的是( )
A. 安求其能千里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C. 其真无马邪?
D.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B
二、填空题
1. 《马说》是一篇以________为题材的议论文。
答案:千里马与伯乐
2.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识才者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表现了________对人才的不尊重。
答案:统治者/食马者
4.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的不满。
答案:社会现实/人才被埋没的现象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概括《马说》的中心思想。
答:文章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常被埋没、识才者稀缺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忽视的愤懑以及对识才、用才者的呼吁。
2. 为什么作者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因为真正能识别人才的人很少,即使有才华的人存在,如果没有合适的赏识者,他们的才能也无法被发挥出来,因此人才常常被埋没。
3. 文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缺乏识才的眼光,只注重表面,不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和培养人才,导致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使用。
4.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伯乐”的理解。
答:“伯乐”不仅是能够识别人才的人,更是能够给予人才机会、支持和发展的关键人物。在现代社会中,“伯乐”可以指那些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领导者或管理者。
四、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这段文字中,“伯乐”指的是什么?
答:伯乐是指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引申为能够识别和重用人才的人。
2. 作者为何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作者认为虽然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千里马),但能够发现并重用他们的人却很少,因此人才常常被埋没。
3.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对识才者的渴望。
以上是关于《马说》的一些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通过这些题目,不仅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升语文阅读与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