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野望吟》原文,翻译及赏析】《寒食野望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全诗以清明节前后“寒食”时节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人们在这一特殊日子中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一、原文
《寒食野望吟》
丘墟满新田,坟墓多旧土。
风吹纸钱飞,泪落沾衣缕。
野火烧山痕,寒食日将暮。
孤村人迹稀,独坐空庭处。
欲问归何处,心随白云去。
愿得长如此,无愁亦无苦。
二、翻译
荒芜的土地上长满了新苗,坟墓间遍布着陈旧的泥土。
风吹动纸钱纷纷扬扬,泪水落下打湿了衣襟。
野火燃烧后的痕迹还留在山间,寒食节的黄昏渐渐来临。
村庄里人烟稀少,我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庭院中。
我想知道归宿在哪里,心却随着白云飘向远方。
只愿能长久地这样生活,没有忧愁也没有痛苦。
三、赏析
《寒食野望吟》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之作,通过描写寒食节期间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绪,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丘墟满新田,坟墓多旧土”两句,既是对现实景象的客观描绘,也隐含着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土地被重新开垦,而旧坟依然存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更替。
“风吹纸钱飞,泪落沾衣缕”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哀思的情绪,纸钱在风中飘舞,仿佛寄托着人们对亡者的思念。泪落衣襟,说明诗人内心的悲痛并非表面的凄凉,而是深沉的情感流露。
后几句描绘了寒食节傍晚的寂静与孤独,“孤村人迹稀,独坐空庭处”形象地刻画出一个远离尘嚣、内心沉静的诗人形象。这种环境下的独处,使得他对人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结尾“愿得长如此,无愁亦无苦”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宁静、安详、无忧无虑。这不仅是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内心平和的一种追求。
四、结语
《寒食野望吟》虽短,却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一幅寒食时节的风景画,更是一首关于生命、死亡与心灵归宿的诗篇。白居易以其细腻的笔触,将自然与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深深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