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到家》蒋士铨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通过描写岁末归家的场景,表达了游子思乡、亲情浓厚以及人生感慨的情感。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原文: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日已斜。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稚子迎门笑,老妻执帚嗟。
此身非我有,长作客中花。
注释:
- 岁暮:年底,年末。
- 爱子:对子女的爱,这里指诗人对家中孩子的牵挂。
- 归家日已斜:回家时已是傍晚时分,暗示旅途奔波。
-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形容家境简朴。
- 犬吠:狗叫声,常用来衬托寂静的夜晚或归家的温馨。
- 风雪:寒冬时节,象征旅途艰难。
- 夜归人:在风雪中归来的人,体现归家的不易。
- 稚子:年幼的孩子。
- 执帚嗟:拿着扫帚叹息,表现妻子因生活艰辛而忧愁。
- 此身非我有:身体不属于我自己,表达一种无奈与漂泊感。
- 长作客中花:像一朵飘零的花,长期漂泊在外,无法安定。
翻译:
我对孩子的爱没有尽头,归家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晚。
柴门传来狗叫声,风雪中有人归来。
孩子们笑着迎接我,妻子却拿着扫帚叹息。
我的身体早已不属于我自己,只能像一朵漂泊的花,在外流浪。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岁末归家的真实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浓厚的亲情与生活的艰辛。诗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句,既写出了归家的艰难,也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略带苍凉的氛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人通过“稚子迎门笑,老妻执帚嗟”的对比,突显了家庭的温暖与生活的不易。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与妻子的叹息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家庭中的温情与现实的苦涩。
结尾两句“此身非我有,长作客中花”,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的无奈与感慨。他虽归家,但内心仍有一种“客”的身份认同,反映出他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意味,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之作。
结语:
《岁暮到家》不仅是一首描写归家之情的诗,更是一幅展现人生百态的生活画卷。它让我们看到,无论身处何地,家始终是心灵的归宿。蒋士铨以细腻的笔触,将平凡的生活写得动人心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