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优秀教案】一、活动名称:小猴子下山
二、适用年龄:3-5岁幼儿
三、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通过故事理解“小猴子下山”的情节,了解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遇到的几种动物,并初步感知“走来走去”、“一会儿……一会儿……”等语言表达方式。
2. 情感目标: 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和倾听的习惯,体会小猴子贪心、不专一的行为带来的后果。
3. 能力目标: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复述和角色扮演。
四、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PPT课件(包括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等)
- 小猴子头饰若干
- 动物贴纸或手偶(用于角色扮演)
- 音乐《小猴子下山》儿歌(可选)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小猴子图片,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小猴子吗?它是什么样子的?喜欢做什么?”引发幼儿兴趣。接着播放轻快的音乐,带领幼儿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如跳跃、摘果子等,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2. 故事讲述(10分钟)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它看见地里有金黄的玉米,就摘了一个;接着看到树上有红红的桃子,又放下了玉米去摘桃子;然后看到河边有大大的西瓜,又丢下桃子去搬西瓜;最后,它看见一只小兔子,想抓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
3. 提问互动(8分钟)
- “小猴子一开始摘了什么?”
- “它后来又做了什么?”
- “你认为小猴子做得对吗?为什么?”
- “如果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做?”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 角色扮演(10分钟)
请几名幼儿戴上头饰,分别扮演小猴子、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进行情景表演。其他幼儿可以边看边说:“小猴子摘了玉米,放下玉米去摘桃子……”
5. 总结与延伸(7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故事内容,强调“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同时,鼓励幼儿回家后把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尝试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六、活动延伸建议:
- 美术活动: 绘制“我心中的小猴子”
- 语言活动: 自编小猴子的故事
- 音乐活动: 学唱《小猴子下山》儿歌
七、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故事为载体,结合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猴子的行为,让幼儿明白做事要专注的道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今后可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互动元素,提升幼儿的参与感和表达能力。
八、附:故事简版(适合幼儿复述)
小猴子下山,看见玉米,摘了一个;看见桃子,放下玉米;看见西瓜,放下桃子;看见兔子,放下西瓜。最后什么也没得到。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设计,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确保符合教学实际需求,适用于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