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德小故事】教育,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而教师,是这场对话中最关键的引路人。在我从教的这些年里,有太多值得回忆的瞬间,但有一件小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师德”二字的分量。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我正在讲台上批改作业。突然,一个学生悄悄走到我身边,低着头,声音有些颤抖:“老师,我……我可能考不上重点班了。”我抬头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不安。他叫小林,平时成绩中等,性格内向,很少主动找我谈话。
我没有立刻回答他,而是放下手中的笔,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来,我们坐下聊聊。”那天,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该如何提高成绩,而是先听他讲述自己的烦恼。原来,他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父母对他期望很高,他自己也感到压力巨大。
我告诉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开始就跑得很快。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在努力?有没有在坚持?”我还分享了自己上学时的经历,讲到自己也曾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怀疑自己,但后来通过不断努力,慢慢找到了方向。
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小林的学习状态,课后给他一些额外的辅导,鼓励他多提问、多思考。慢慢地,他的成绩有了提升,更重要的是,他变得自信了,脸上也有了笑容。
有一次,他在周记里写道:“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您让我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这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常常会把目光放在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却忽略了那些默默努力、需要更多鼓励的孩子。而正是这些孩子,更需要我们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
师德,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关怀与陪伴。它体现在每一次真诚的交流中,每一次鼓励的眼神里,每一份用心的付出上。
那个曾经自卑的小林,如今已经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而我,也在一次次的师生互动中,重新认识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一场双向的成长。而我,愿意继续在这条路上,做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