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学校的课堂,也不是家里的饭菜,而是姥家门口那场年年上演的“大戏”。那时的我还不懂什么是戏,只知道每当夏天来临,村子里就会热闹起来,像是被什么神秘的力量唤醒了。
姥家门口的那块空地,是村里人最爱聚集的地方。到了傍晚,天色渐暗,空气中弥漫着炊烟和泥土的气息。老人们搬来竹椅,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闹,而大人们则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议论着即将上演的戏目。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只有那一场场由乡亲们自己组织的“大戏”,成了我们最期待的娱乐。
“大戏”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戏曲,而是一种地方特色的民间表演。有说书的、有唱小调的、还有跳秧歌的。有时是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用简单的道具和乐器,临时编排一段故事。虽然没有专业的演员,也没有华丽的舞台,但那份热情和真实,却让人感到无比亲切。
我记得有一次,姥爷特意请来了村里的老艺人,他穿着一件旧棉袄,手里拿着一把破旧的胡琴,一上台就唱起了那段熟悉的曲子。声音沙哑却有力,仿佛能把人带入另一个世界。那时的我坐在人群最前排,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心里充满了敬畏。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原来生活也可以这么精彩。
“姥家门口唱大戏”不只是一个场景,更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的怀念,也记录着那个年代最朴素的快乐。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曾经热闹的场面渐渐淡去,可每当想起那段时光,心中依然会泛起一阵温暖的涟漪。
或许,真正的好戏,从来不在舞台上,而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在那些与亲人相伴的瞬间里。姥家门口的那场“大戏”,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永远留在心底,不曾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