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闾左谪戍渔阳中的闾左是什么意思】“发闾左谪戍渔阳”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是记载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其中“闾左”一词,是理解这句话含义的关键。以下是对“发闾左谪戍渔阳”中“闾左”含义的总结与解析。
一、原文背景简介
“发闾左谪戍渔阳”出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意思是:秦二世元年七月,征调贫苦百姓去守卫渔阳,共有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
这里的“发闾左”指的是征调平民,“谪戍”是指因罪被流放戍边,“渔阳”是地名,位于今北京密云一带。
二、“闾左”的含义分析
“闾左”一词在古代有特定的社会阶层含义,主要指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尤其是居住在里巷左边的贫民。在古代,房屋按方位排列,左为尊,右为卑,但“闾左”并不表示地位高贵,而是指居住在里巷左侧的普通民众,多为贫困阶层。
因此,“发闾左”即指征调这些平民百姓去服兵役或劳役,属于强制性的征召。
三、总结对比表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说明 |
发 | 征调、派遣 | 《史记》 | 指朝廷征召人员 |
闾左 | 平民、贫民 | 《史记·陈涉世家》 | 指居住在里巷左侧的普通百姓 |
谪戍 | 因罪流放戍边 | 《史记》 | 通常指因罪被派往边疆服役 |
渔阳 | 地名 | 《史记》 | 秦代边郡,今北京密云一带 |
四、结语
“发闾左谪戍渔阳”不仅是对秦朝苛政的反映,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闾左”作为社会底层的象征,体现了秦朝对平民的压迫和剥削。这一事件最终成为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索,推动了秦朝的灭亡。
通过了解“闾左”的真实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历史事件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