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原文及翻译】一、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出自《战国策·赵策》,讲述了齐国高士鲁仲连在赵国帮助平原君解决邯郸之围后,拒绝接受封赏的故事。文章通过鲁仲连的言行,展现了他不慕荣利、重义轻财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体现了当时士人追求道义、不愿被权势所束缚的精神风貌。
故事中,平原君因鲁仲连的帮助而感激不已,想要给予他封地和官职,但鲁仲连坚决推辞,并以“义不为利”的态度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价值观。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 | 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 |
鲁仲连辞曰:“吾与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 | 鲁仲连推辞说:“我宁愿贫穷低贱而不屈从于人,也不愿富贵却受人压制。” |
于是平原君乃止。 | 于是平原君便不再坚持。 |
太史公曰:“鲁仲连好持高节,不肯仕宦,有志者多称之。” | 司马迁评论说:“鲁仲连喜欢保持高洁的节操,不愿意做官,有志之士都称赞他。” |
三、延伸思考
鲁仲连的行为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更是一种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回应。在战国时期,许多士人为了功名利禄而奔波于诸侯之间,鲁仲连却能坚守自我,不为权势所动,这种精神值得后人敬仰。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面对诱惑时,应保持内心的清明与独立。
四、结语
《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虽篇幅短小,但寓意深远。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处世之道——不为外物所动,坚守内心信念。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