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束的成语】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不仅富有文化底蕴,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生活智慧。其中,“含束”一词虽然不常单独使用,但在一些成语中却起到了关键作用,往往表达“约束、限制、控制”等含义。以下是一些含有“束”字的成语,并对其含义进行简要总结。
一、含“束”的成语总结
成语 | 含义 | 出处或用法 |
束手无策 | 手被束缚,无法行动,比喻毫无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 《三国志·魏书》 |
束之高阁 | 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处,比喻把事物搁置一边,不予理会。 | 《晋书·王导传》 |
束发立誓 | 古代男子成年时束发,表示立志。现多用于形容坚定誓言。 | 古代文献常见 |
束紧腰带 | 比喻加强管理、约束自己。 | 多用于现代口语或文章中 |
束之以礼 | 用礼仪加以约束,比喻以规范来限制行为。 | 多见于古文或文学作品 |
束蒲为刀 | 用蒲草编成刀,比喻力量微弱,无法胜任重任。 | 《左传》 |
束马悬车 | 把马绑住,车悬挂,形容行军困难。 | 《后汉书·马援传》 |
束修自好 | 自我约束,保持操守。 | 多用于形容人自律、清廉 |
二、总结
“含束”的成语多用于表达对行为、思想或状态的限制与约束,既有现实意义,也有文化内涵。这些成语在日常交流、写作甚至历史研究中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含义和出处,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
无论是“束手无策”的无奈,还是“束之高阁”的放弃,亦或是“束修自好”的自律,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寓意,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