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文内容及翻译】《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描写滁州山水和醉翁亭的景色为主,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感。以下为《醉翁亭记》的原文内容及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原文内容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翻译内容
原文 | 翻译 |
环滁皆山也。 | 滁州四面都是山。 |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西南方向的群山,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远远望去,茂盛而秀丽的是琅琊山。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流水的声音,从两座山峰之间流出来的,是酿泉。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山势曲折,道路转弯,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建造这座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自己。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喝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最大,所以自称“醉翁”。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翁的心意不在于喝酒,而是在于山水之间。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欣赏山水的乐趣,是从心里体会并寄托在酒中的。 |
(后续部分略)
三、总结
《醉翁亭记》通过描绘滁州山水之美和醉翁亭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与民同乐的情怀。文中不仅有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体现了欧阳修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四、表格汇总
内容类别 | 说明 |
文章标题 | 醉翁亭记原文内容及翻译 |
作者 | 欧阳修 |
体裁 | 散文 |
写作背景 | 北宋时期,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 |
主题思想 | 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感悟人生 |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语言风格 | 清新自然、含蓄隽永 |
文学价值 | 中国古典散文经典之作 |
如需进一步分析《醉翁亭记》的艺术特色或历史影响,可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