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简介】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他是诸葛亮的侄子,诸葛瑾之子,出身名门,自幼聪慧过人,深得孙权器重。诸葛恪在东吴官至大将军,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对东吴的政局和军事发展有深远影响。
一、生平简要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生年份 | 203年 |
| 去世年份 | 253年 |
| 字 | 元逊 |
| 籍贯 | 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 |
| 家族背景 | 诸葛亮之侄,诸葛瑾之子 |
| 身份 | 东吴重臣、军事家 |
| 主要功绩 | 参与赤壁之战、镇守荆州、辅佐太子孙亮 |
| 结局 | 被权臣孙峻所杀,夷三族 |
二、主要经历
1. 早年才学
诸葛恪自幼聪明,善于言辞,常以机智应对长辈提问。他曾在父亲诸葛瑾面前展示才华,被孙权赏识,成为其身边的重要谋士。
2. 初露锋芒
诸葛恪在孙权晚年被委以重任,担任太子孙亮的老师,负责教导其治国之道。他在朝中逐渐积累威望,成为东吴朝廷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3. 镇守荆州
在赤壁之战后,诸葛恪曾被派往荆州驻守,协助东吴巩固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他的治理能力得到了认可。
4. 辅佐幼主
孙权去世后,诸葛恪与其他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孙亮。他一度掌握大权,试图改革内政,加强中央集权。
5. 权力斗争与悲剧结局
诸葛恪因权势过大,引起其他权臣不满,尤其是孙峻等人。最终,他在一次宴会上被孙峻设计杀害,家族被灭三族,成为东吴内部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三、历史评价
诸葛恪虽有才略,但性格刚愎自用,缺乏政治远见,导致最终失败。他在位期间虽然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但在用人和外交上存在明显失误。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东吴的栋梁之才,也有人批评他过于自负,导致身败名裂。
四、小结
诸葛恪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虽出身显赫,却未能善终。他的故事反映了乱世之中权臣的命运多舛,也展现了个人才能与政治智慧之间的复杂关系。他的生平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