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皮里阳秋的意思】“皮里阳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表面上不发表意见,但内心却有明确的判断和看法。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对事物的含蓄表达方式,带有讽刺意味,也常用来形容人外冷内热、心机深沉的性格。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皮里阳秋 |
| 拼音 | pí lǐ yáng qiū |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而能以情制事,虽无大功,亦无大过,时人比之‘皮里阳秋’。” |
| 含义 | 表面上不表态,实际上心中有数,暗含褒贬。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说话含蓄、不直白,或表面中立实则有立场。 |
| 近义词 | 心中有数、口是心非、言不由衷 |
| 反义词 | 直言不讳、表里如一、心口如一 |
二、成语背景与演变
“皮里阳秋”最早出自《晋书·王导传》,用来形容东晋名臣王导为人处世低调,虽然不轻易发表言论,但在关键时刻却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后来,“皮里阳秋”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不动声色,实则心思缜密的人。
在现代语境中,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喜欢背后议论、不直接表达观点的人,也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性格。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使用示例 |
| 日常对话 | “他表面上不说什么,其实心里早有想法,真是皮里阳秋。” |
| 文学作品 | 小说中描写一个老谋深算的角色,常用“皮里阳秋”来形容其性格。 |
| 工作场合 | “领导虽然没明说,但从他的表情来看,明显对这件事不满意,真是皮里阳秋。” |
四、注意事项
- 避免误用:不要将“皮里阳秋”用于正面评价,它通常带有轻微的贬义或讽刺意味。
- 语境适配:适合用于描述复杂的人际关系或含蓄的表达方式,不适合用于直白的场合。
- 文化理解:该成语源自古代文化,理解其内涵需要一定的历史和文学背景。
五、总结
“皮里阳秋”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既体现了汉语表达的含蓄之美,也反映了古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也需注意语境和语气,以免造成误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