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宁是什么意思】“鸡犬不宁”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场面混乱、不得安宁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成语释义
鸡犬不宁:字面意思是“连鸡和狗都无法安宁”,比喻家里或某个地方非常混乱,连最不起眼的小动物都无法安静下来。引申为形容社会动荡、家庭不安、秩序混乱等状态。
- 出处: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今人之言曰:‘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相。’……若夫政教不修,民风不正,则鸡犬不宁。”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中,强调一种混乱、不安的局面。
二、常见用法举例
例句 | 说明 |
这个小区最近经常发生盗窃事件,搞得鸡犬不宁。 | 表示社区治安差,居民生活不安宁。 |
老师一发怒,教室里立刻鸡犬不宁。 | 形容课堂纪律失控,气氛混乱。 |
战争让整个村庄鸡犬不宁,百姓流离失所。 | 引申为战争带来的混乱与破坏。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乱七八糟、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井然有序、平静如常 |
四、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鸡犬不宁”源自古代农耕社会的生活场景。在农村,鸡和狗是家庭中常见的动物,它们的安宁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一旦“鸡犬不宁”,意味着家庭或社会出现了严重问题,可能涉及外部冲突、内部矛盾或自然灾害等。
此外,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宁静”生活的重视。古人认为,一个家庭如果能够“鸡犬相安”,便是幸福安稳的象征。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犬不宁 |
含义 | 比喻混乱、不安宁的状态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社会或家庭的混乱局面 |
近义词 | 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
反义词 | 安然无恙、井然有序 |
文化意义 | 反映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鸡犬不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绪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