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入虎穴出自谁的典故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不经历艰险,就不能获得成功或真知。这句话最早出自东汉时期的史书《后汉书》,是关于一位历史人物的记载。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这句成语的出处和背景,以下是对相关内容的总结与表格展示。
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最早见于《后汉书·班超传》。该成语讲述的是东汉时期著名外交家、军事家班超的故事。他年轻时曾投笔从戎,后来被派往西域执行任务。在一次行动中,他冒险深入敌境,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并因此受到朝廷重用。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如果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不可能得到小老虎。引申为:不冒风险,就难以取得成功;不深入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名称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出处 | 《后汉书·班超传》 |
意思 | 不进入老虎的洞穴,就得不到小老虎;比喻不经历艰险,难获成功或真知。 |
原文出处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文见《后汉书·班超传》) |
相关人物 | 班超(东汉著名外交家、军事家) |
背景故事 | 班超年轻时投笔从戎,后被派往西域,冒险深入敌境,完成任务,受到重用。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鼓励人们勇于面对挑战,敢于冒险,以获取更大的收获。 |
三、结语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仅是一句古老的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必须有勇气面对困难和挑战。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只有敢于“入虎穴”,才有可能“得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