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典故及释义】“手不释卷”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地读书,即使在闲暇时间也不断翻阅书籍。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也反映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一、典故来源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故事讲的是东吴名将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努力学习,不再只是依靠武力取胜。他日夜苦读,甚至在睡觉时都手不释卷,最终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
原文如下:
> “孤谓大吏,但当各勤其事,以副所望。至于治军,吾自知之;至于文章,未尝习也。今闻汝等有志,愿与共学,可乎?”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虽然这段话并非直接提到“手不释卷”,但后人根据吕蒙勤奋学习的事迹,将其引申为“手不释卷”的典故。
二、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手不释卷 | 手中一直拿着书本,形容读书非常勤奋、专心致志。 |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学生学习 | 小明每天晚上都手不释卷,成绩不断提升。 |
工作人士 | 他在工作之余依然手不释卷,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
文人学者 | 古代文人常以“手不释卷”来形容自己对学问的执着。 |
四、延伸理解
“手不释卷”不仅仅是指字面意义上的“手中不放下书本”,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体现:对知识的渴望、对自我提升的坚持、以及对学习的专注和热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习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持续不断地积累和探索。
五、总结
“手不释卷”源自古代名将吕蒙勤奋学习的故事,现用于形容人读书刻苦、专心致志。它不仅是对学习态度的赞美,更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一种倡导。在现代社会,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手不释卷”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手不释卷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释义 | 形容读书勤奋、专心致志 |
使用场景 | 学习、工作、文化领域 |
精神内涵 | 坚持学习、追求进步、专注认真 |
通过了解“手不释卷”的典故和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背景,也能从中汲取学习的动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