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原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全书共81章,内容深邃,语言简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其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是整部经典中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一句话。
一、原文出处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原文: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巨大的树木是从细小的嫩芽开始生长的;高耸的楼台是从一筐一筐的泥土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二、核心思想总结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强调积累与行动的重要性。它告诉我们,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最微小的努力开始,逐步积累而成。无论目标多么遥远,只要坚持不懈地迈出第一步,就能逐步接近成功。
三、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
原文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字面意思 | 巨大的树木由细小的嫩芽生长而来;高高的楼台从一筐一筐的泥土堆积而成;千里的旅程从脚下第一步开始。 |
深层含义 | 强调“小事做起”、“持续努力”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忽视微小的行动。 |
现实意义 | 鼓励人们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
应用领域 | 学习、工作、人生规划、个人成长等各个层面。 |
四、延伸思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仅是对行动力的鼓励,也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中的自然之道。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不急于求成,但同时也强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即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加以防范,在问题未形成前就加以解决。因此,这句话不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
五、结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道德经》中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一句话。它提醒我们,无论目标多么宏大,都必须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只有不断积累、持续前行,才能最终抵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