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气回肠是什么意思】“荡气回肠”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文章、音乐、戏剧等艺术作品情感强烈、令人感动至深。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情感的深度,还带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一、成语释义总结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近义词 | 反义词 |
荡气回肠 | dàng qì huí cháng | 形容文章或音乐等感人至深,使人心情激动,情绪起伏不定 | 《文心雕龙·声律》 | 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的评价 | 动人心弦、感人肺腑 | 平淡无味、索然无趣 |
二、详细解释
“荡”意为动摇、震荡;“气”指气息、情绪;“回肠”则是指内心深处被触动。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情感在胸中翻滚、激荡,仿佛连肠胃都被震动,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这个成语最初用于描述音乐的感染力,后来也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戏剧等领域,用来赞美那些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三、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如某部小说情节曲折、情感真挚,读者读完后常常感叹“荡气回肠”。
2. 音乐作品:一首动人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深情,也能让人感到“荡气回肠”。
3. 影视作品: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结局令人泪目,观众会说这部电影“荡气回肠”。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点
- “荡气回肠”多用于正面评价,表示高度赞扬,不宜用于负面情境。
- 不宜与“悲痛欲绝”“心酸不已”等情绪强烈的词语混用,以免造成语义重复。
- 在口语中使用时,需根据场合选择是否恰当,避免显得过于书面化。
五、结语
“荡气回肠”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美感,也反映了人们对艺术作品情感共鸣的重视。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