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焦口燥是什么意思】“唇焦口燥”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长时间说话、喊叫或情绪激动而感到嘴唇干裂、口腔干燥,甚至咽喉疼痛。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人在紧张、疲劳或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身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一、总结说明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唇焦口燥 |
拼音 | chún jiāo kǒu zào |
出处 | 现代口语中常用,无明确古籍出处 |
含义 | 形容因说话过多、情绪激动或环境干燥导致的唇干舌燥、口渴难耐的状态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写人在疲惫、紧张、争吵、演讲等情境下的身体状态 |
近义词 | 口干舌燥、唇干舌燥、口渴难耐 |
反义词 | 唇润舌滑、口齿伶俐(比喻语言流利) |
二、详细解释
“唇焦口燥”中的“唇焦”指的是嘴唇干裂、发烫;“口燥”则是指口腔干燥、喉咙干涩。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极度疲惫或情绪激动时的身体反应。
这种状态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 长时间讲话:如教师讲课、主持人主持节目、演讲者发言等。
- 情绪激动:如争吵、愤怒、激动时,情绪带动呼吸和发声,容易导致口干。
- 环境干燥:如在寒冷、风大或空调房中待久了,也会让人口干舌燥。
- 过度用嗓:如唱歌、喊口号等,会导致声带和口腔干燥。
三、使用示例
1. 他连续讲了两个小时,嗓子都哑了,嘴唇也干得发烫,真是唇焦口燥。
2. 在烈日下站了一整天,大家都感到唇焦口燥,纷纷找水喝。
3. 她为了准备考试,日夜不停地背书,结果嘴唇干裂,口干舌燥。
四、注意事项
虽然“唇焦口燥”是常见的表达方式,但在正式写作中,建议根据语境选择更贴切的词汇,如“口干舌燥”、“唇干舌燥”等,以增强语言的准确性与文学性。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唇焦口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还反映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生理反应,具有一定的生活观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