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数字,了解整时和半时的表示方法,并能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兴趣,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认识钟面结构,能正确读出整时和半时。
- 难点:理解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关系,区分“几时半”与“整时”。
三、教学准备:
- 实物钟表模型或电子钟表图片
- 教学挂图(钟面图)
- 学生每人一个简易钟面卡片(可拨动指针)
- 时间卡片(如“3:00”、“6:30”等)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每天早上你们几点起床?晚上几点睡觉?”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一天的生活时间,引出“时间”的概念。
接着出示钟表图片,问:“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它叫什么?”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2. 新知讲解(10分钟)
- 认识钟面结构:
展示钟面图,讲解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个小时之间有5个小格。
指出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区别(重点介绍时针和分针)。
- 认识整时:
教师拨动钟面,展示“3:00”,说明“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时,就是3点”。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规律:“整时的时候,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哪个数字,就是几时。”
- 认识半时:
教师拨动钟面,展示“3:30”,说明“当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之间时,就是3点半”。
让学生观察并尝试说出“6:30”、“9:30”等时间。
3. 动手操作(10分钟)
- 每位学生拿到一个自制钟面卡片,教师给出时间(如“4:00”、“7:30”),让学生拨动指针。
-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
4. 巩固练习(10分钟)
- 看图说时间:出示不同钟面图片,让学生说出时间。
- 连线游戏:将时间卡片与对应的钟面图进行连线。
- 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看哪组能最快说出钟面上的时间。
5.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
“今天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针和分针的作用,学会了读整时和半时。”
- 提问:“你最喜欢什么时候?为什么?”
鼓励学生表达对时间的理解和感受。
6. 布置作业(2分钟)
- 观察家里的钟表,记录下三个不同的时间(如起床时间、吃饭时间、睡觉时间)。
- 和家长一起制作一张“我的作息时间表”。
五、板书设计:
```
认识钟表
12个数字12个大格
时针:走得慢
分针:走得快
整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半时:分针指向6,时针在两个数字中间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直观教具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对钟表的认识。部分学生在区分“整时”和“半时”时仍存在困难,今后可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练习环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