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卷2文言文点对点详解--精选版】在高考语文的备考过程中,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考生们普遍感到困难的部分。而2018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部分,作为当年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基础,也对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本文将对2018年全国卷Ⅱ中的文言文进行逐句解析,帮助考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解题技巧。
一、原文回顾
原文:
> 郑当时字庄,陈人也。以任侠闻于乡里。好游说,喜饮酒。其父郑君,为县令,卒于官。当时少孤,依外家。长而好学,有志节。尝为太史公记,又为御史大夫。其为人,廉直,不阿权贵。常称贤者之名,不以其位自重。及为丞相,不以功自矜。每朝廷议政,未尝有所异同,唯以忠正为主。后坐事免,终不复起。
二、逐句翻译与解析
1. “郑当时字庄,陈人也。”
- 翻译:郑当时,字庄,是陈地的人。
- 解析:开头交代人物姓名、字和籍贯,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介绍方式,用于引出人物背景。
2. “以任侠闻于乡里。”
- 翻译:因为行侠仗义而在乡里闻名。
- 解析:“任侠”指行侠仗义之人,说明郑当时年轻时就以义气著称,为他后来的性格打下基础。
3. “好游说,喜饮酒。”
- 翻译:喜欢游说他人,喜爱饮酒。
- 解析:这一句展现了郑当时的性格特点,既有社交能力,也有豪放的一面。
4. “其父郑君,为县令,卒于官。”
- 翻译:他的父亲郑君担任县令,在任上去世。
- 解析:说明郑当时早年丧父,家庭环境对其成长有一定影响。
5. “当时少孤,依外家。”
- 翻译:郑当时年幼丧父,依靠外祖父家生活。
- 解析:进一步补充其家庭背景,体现他成长过程中的艰辛。
6. “长而好学,有志节。”
- 翻译:长大后勤奋学习,有志向和节操。
- 解析:说明他虽出身普通,但品行端正,志向远大。
7. “尝为太史公记,又为御史大夫。”
- 翻译:曾经担任太史公的属官,后来又担任御史大夫。
- 解析:说明他在仕途上的经历,为后文做铺垫。
8. “其为人,廉直,不阿权贵。”
- 翻译:他为人廉洁正直,不阿谀奉承权贵。
- 解析:这是对他性格的高度概括,强调其清廉刚正的品质。
9. “常称贤者之名,不以其位自重。”
- 翻译:常常称赞贤能之人,不因自己的地位而自视过高。
- 解析:体现其谦逊有礼、尊重人才的品格。
10. “及为丞相,不以功自矜。”
- 翻译:等到他担任丞相时,也不因功劳而自满。
- 解析:进一步强调他谦虚低调的作风。
11. “每朝廷议政,未尝有所异同,唯以忠正为主。”
- 翻译:每次朝廷讨论政事,从不发表不同意见,只以忠诚正直为主。
- 解析:说明他在朝堂上立场坚定,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
12. “后坐事免,终不复起。”
- 翻译:后来因事被罢免,最终再没有重新被启用。
- 解析:结尾点明其结局,暗示其因刚正不阿而遭贬,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
三、总结与启示
2018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材料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内涵深刻。通过对全文的逐句解析,我们可以看出:
- 人物形象:郑当时是一个廉洁正直、谦虚有德、不慕荣利的士人形象;
- 写作手法:采用简洁的语言,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
- 思想主题:体现了儒家“忠正”“仁义”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官场的现实问题。
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不仅要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更要注重对人物性格和文章主旨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文言文阅读中做到“知其意,得其神”。
四、备考建议
1.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如“以”“为”“于”等,掌握其基本用法;
2. 多读经典文言文:如《史记》《资治通鉴》等,提升语感;
3. 注意人物性格分析:文言文中的人物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4. 重视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起承转合,有助于把握中心思想。
结语:
文言文阅读不仅是语言的挑战,更是文化与思想的传承。希望本文的解析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2018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内容,为今后的学习和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