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路的树(活动单)】在大自然中,有些植物看似静止不动,却拥有令人惊叹的“行走”能力。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有趣的活动单,带领孩子们探索“会走路的树”这一神秘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
一、活动目标
1. 了解某些植物如何“移动”,理解自然界的奇妙现象。
2. 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植物的特殊行为。
3. 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活动准备
- 视频资料:展示“会走路的树”的真实案例(如某些藤本植物、种子随风传播等)
-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泥土、小植物种子(如豌豆、绿豆)、水、小石子、标签纸
- 记录表: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三、活动流程
第一步:引入话题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会走路的树”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 你见过会动的树吗?
- 树怎么会“走”呢?
- 它们是怎么移动的?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知识讲解
教师简要介绍几种“会走路的树”现象:
1. 种子传播:许多植物依靠风、水、动物等传播种子,就像“行走”一样。
2. 藤本植物:如常春藤、爬山虎等,它们通过攀附其他物体向上生长,仿佛在“爬行”。
3. 根系扩展:一些树木的根系会在地下缓慢延伸,改变生长方向。
第三步:动手实验
实验名称:种子“旅行”大冒险
步骤如下:
1. 将不同种类的种子分别放入透明塑料杯中,标记好种类。
2. 在杯子底部铺一层小石子,再加入泥土。
3. 每天浇水并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
4. 记录每天的变化,并思考:这些种子是如何“移动”到新位置的?
第四步:小组讨论与分享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 为什么有些种子能“走”得更远?
- 这种“行走”对植物有什么好处?
第五步: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附近的植物,记录是否有“会走路的树”。可以拍摄照片或画出观察日记,下次带到课堂上交流。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植物世界的奇妙之处,还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和思考。希望他们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继续探索更多未知的奥秘。
五、延伸建议
- 可以结合美术课,绘制“会走路的树”的想象画。
- 结合语文课,写一篇关于“会走路的树”的小作文。
- 鼓励家长参与,一起进行户外观察活动。
备注:
本活动单旨在通过趣味性与科学性的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自然知识,培养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