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清明】清明时节,雨落纷纷,山川寂寥,草木含情。在这春意渐浓、万物复苏的时节,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而黄庭坚,这位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也在他的诗中留下了对清明的独特感悟。
黄庭坚的《清明》一诗,虽短小精悍,却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他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清明时节的景致与心境,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沉思考。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只生愁。”
开篇两句,便点明了清明时节的双重面貌。一方面,桃花盛开,李花飘香,春意盎然;另一方面,田野荒芜,冷清萧瑟,令人不禁心生惆怅。这种对比,既是对自然景象的写实,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雷惊天地龙蛇动,雨涨春江鱼鳖游。”
这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清明时节的气象变化。雷声轰鸣,仿佛惊动了天地间的生灵;雨水充沛,江河泛滥,鱼鳖游动,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却又略带动荡的氛围。这里既有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有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好风好雨知时节,莫放酒杯闲处休。”
结尾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表达了对清明时节的珍惜与感慨。清明是踏青祭祖的好时节,也是感受自然、体悟人生的时刻。诗人劝诫自己与他人,不要在这样的时节虚度光阴,应多些思索,少些闲散。这种态度,既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责任感与担当。
黄庭坚的《清明》,虽未直接描写扫墓或祭祀,却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时光的感慨。他在诗中表现出的淡泊与深沉,正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黄庭坚的名字早已镌刻在文学的丰碑之上。他的诗文,不仅有艺术之美,更蕴含着哲理之思。而《清明》一诗,则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精神遗产,在每一个清明时节,都会被重新吟诵、品味。
清明,不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是心灵的洗礼。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跟随黄庭坚的脚步,走进那片春雨绵绵的山林,感受那份淡淡的哀思与深深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