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回延安》是贺敬之创作的一首现代诗,属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这首诗以诗人重回延安这一特殊场景为背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革命圣地的深情眷恋与对革命精神的崇高敬仰。诗歌语言质朴而富有节奏感,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的内容与主题,掌握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学习朗诵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革命历史的情感。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革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把握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 难点: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和时代意义。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资料等)
- 《回延安》全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 思考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老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延安是什么地方吗?为什么它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引出课题《回延安》,并简要介绍作者贺敬之及其创作背景。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提问: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三环节:深入品读(20分钟)
1. 分段赏析:
- 描写重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 回忆过去在延安的生活。
- 第三段:表达对延安人民的感激之情。
- 第四段:展望未来,继承革命传统。
2. 重点分析:
-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 诗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母亲延安换新衣”一句有什么深意?
3. 小组讨论:
-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家乡或过去的怀念?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回延安》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写革命题材的诗歌,如《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
3. 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延安”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革命精神的理解。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
- 《回延安》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首弘扬革命精神的赞歌。
- 诗人通过对延安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2. 学生分享感悟:
- 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布置作业:
- 背诵《回延安》全文,并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配乐朗诵、绘画等)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贺敬之
二、诗歌
1. 回到延安的激动
2. 回忆延安岁月
3. 感谢延安人民
4. 展望未来
三、艺术特色:
1.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2. 情感真挚,语言朴实
四、主题思想:
1. 表达对延安的深情
2. 弘扬革命精神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