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为切实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推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实现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整改,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部门、车间、班组及相关作业场所,涵盖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运行、作业环境、人员操作、管理制度等方面。
二、职责分工
1. 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制定并实施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日常隐患排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及时汇总分析隐患信息。
3. 各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按照职责范围开展本区域内的隐患自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并向上级汇报。
4. 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隐患排查工作,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共同维护安全生产环境。
三、隐患排查方式
1. 日常检查:由各岗位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巡查,重点检查设备运行状态、作业环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等。
2. 专项检查:由安全管理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组织,针对特定区域、设备或工艺流程开展深入排查。
3. 季节性检查:根据季节变化特点,如雨季防涝、冬季防冻、高温季节防火等,开展针对性隐患排查。
4. 节假日检查:节假日期间安排专人值班,加强对重点部位的安全巡查,防止因人员松懈引发事故。
四、隐患分类与等级评定
根据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将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两类:
- 一般隐患:指危害较小、整改相对容易的隐患,可由现场人员或相关部门自行处理。
- 重大隐患:指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需上级部门介入或需要较长时间整改的隐患,应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并限期完成。
五、隐患整改与闭环管理
1. 对于发现的隐患,必须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和验收标准。
2. 整改过程中应做好记录,确保整改过程可追溯、可核查。
3. 重大隐患整改完成后,应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验收,确认隐患彻底消除后方可销号。
4. 建立隐患台账,对历史隐患进行跟踪管理,防止重复发生。
六、培训与教育
1. 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
2. 针对新入职员工、转岗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开展专项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3. 通过案例分析、应急演练等方式,增强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七、奖惩机制
1. 对积极发现隐患、主动参与排查治理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未履行职责、隐瞒不报或整改不力的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经济处罚或行政处分。
八、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实施细则,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通过严格执行本制度,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