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寻梦的孩子】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老教室的最后一排,窗外的梧桐树在风中轻轻摇曳。书桌上摆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我与寻梦的孩子”几个字。这是我的日记本,也是我与那些曾经在校园里追逐梦想的孩子们之间最深的回忆。
那时我刚从师范毕业,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一群眼神清澈、充满好奇的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城市里的独生子女,但他们都有一颗对世界充满向往的心。我常常在课后和他们聊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梦想:有人想成为医生,有人想当科学家,还有人说想写一本书,让全世界都看到他们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孩子,叫小林。他总是坐在教室的角落,沉默寡言,但从不缺席任何一节课。他的成绩并不突出,但每次写作文时,总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有一次,我让他朗读自己写的《我想飞》,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他说:“我想飞,不是像鸟那样飞翔,而是飞出这个小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他眼中的光。那是一种渴望,也是一种倔强。于是,我开始鼓励他多读书、多写作,甚至帮他联系了一家文学杂志,把他的文章寄了过去。虽然最后没有被采纳,但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练习。
后来,小林考上了省城的重点高中,临走前送给我一本他自己写的诗集,扉页上写着:“老师,谢谢您让我相信,梦想是可以实现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
如今,我已经不再教书,但每当翻开那本“我与寻梦的孩子”的日记本,那些曾经的画面便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浮现。那些孩子,有的已经走得很远,有的还在坚持自己的梦想,而我,也在这段旅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
或许,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地方——它不只是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更是让一个老师,在陪伴中成长,在守护中找到初心。
我与寻梦的孩子,不仅是一段师生情谊,更是一场关于梦想与坚持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