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范文 >

《太常引(middot及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及示范教学PPT课件【部编新人教)

2025-08-01 19:03:08

问题描述:

《太常引(middot及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及示范教学PPT课件【部编新人教),这个怎么操作啊?求快教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1 19:03:08

《太常引(middot及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及示范教学PPT课件【部编新人教)】《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示范教学PPT课件【部编新人教】

一、导入新课:情境营造

同学们,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诗意的节日之一。月圆人团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借月抒怀,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中秋夜写给友人吕叔潜的一首作品——《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通过这首词,我们将一起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在中秋之夜对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

二、作者简介:辛弃疾与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一生致力于恢复中原,但壮志未酬,多次被贬,晚年闲居江西上饶。他的词作常常充满豪情壮志,也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词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内忧外患,边疆战事不断。辛弃疾虽身居江南,却心系北国,借中秋明月寄托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收复山河的渴望。

三、题目解析:理解词题含义

“太常引”是词牌名,属于宋词中的一种固定格式,有特定的平仄和句式要求。“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南宋都城之一;“中秋夜”点明了时间;“为吕叔潜赋”说明这是为友人吕叔潜所作。整句话的意思是:在建康的中秋夜晚,为朋友吕叔潜而作的一首词。

四、文本诵读:感知节奏与情感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与语气的变化。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五、逐句赏析:品味语言与意境

1.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这两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秋影指月光,金波形容月光如水般流淌;“飞镜”比喻月亮像一面镜子高悬天空,“重磨”则赋予月亮一种被重新打磨、更加明亮的感觉。

2.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诗人举杯邀月,向嫦娥发问:你是否也被岁月所困,白发苍苍,无法挽回时光?这里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暗含着对人生短暂、功业未成的感慨。

3.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诗人希望乘风飞向广阔的天空,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不仅是对美景的向往,更是对国家统一、山河完整的深切期盼。

4.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桂婆娑”指的是月中的桂树,传说中遮挡月光的阴影。诗人希望砍去这些障碍,让月光更明亮。此句象征着对现实阻碍的批判,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憧憬。

六、主题归纳:情感与思想的升华

这首词通过中秋夜的月景描写,抒发了辛弃疾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理想实现的渴望。全词既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又有现实主义的思考,展现了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词人的深刻情怀。

七、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

同学们,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辛弃疾那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怀揣梦想,勇于担当,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作业布置:巩固课堂知识

1. 背诵并默写《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清光更多”的理解。

3. 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这首词,体会古今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结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辛弃疾的词风与思想,更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份深沉的情感与不屈的精神。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传承这份文化之美,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

如需进一步制作PPT内容或添加互动环节,请随时告诉我!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