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5(高一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六国论》的写作背景、作者苏洵及其历史意义。
-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观点及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诵读与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政治主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古代士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 文章的结构分析与观点理解。
- 教学难点
- 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等关键语句的理解与分析。
- 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与现实意义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六国论》全文及注释材料。
- 学生分组任务卡与讨论问题提纲。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完成基础字词整理。
- 查阅战国时期六国与秦国的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战国地图,提问:“六国为何最终被秦国所灭?古人如何看待这一历史现象?”
- 引出课题《六国论》,介绍作者苏洵及其写作背景。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疑难字词。
3. 字词讲解(15分钟)
- 结合注释,讲解重点实词(如“弊”、“暴”、“率”)、虚词(如“而”、“以”)及特殊句式。
- 小组合作,完成文言词语填空练习。
4. 整体感知(10分钟)
-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持怎样的观点?”
- 学生简要概括,教师归纳总结。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深入理解
1. 回顾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强调“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赂秦”。
2. 文本细读(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找出作者论证思路:
-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中间部分分析“赂秦”导致的后果,引用“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句子。
- 结尾指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呼吁警惕外部压力。
3. 小组讨论(15分钟)
- 讨论问题:
- 作者为何选择“六国”作为例子?
- “赂秦”是否真的只是六国失败的原因?
- 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4. 课堂小结(5分钟)
- 总结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与思想内涵。
- 强调“以史为鉴”的现实意义。
五、拓展延伸
1. 历史比较
- 对比秦朝统一前后的历史,思考“六国”灭亡与“秦亡”的异同。
2. 现实联系
- 引导学生思考:当今社会是否存在类似“赂秦”现象?如何避免“积威”带来的负面影响?
3. 写作训练
- 以“从《六国论》看今日之国家发展”为题,写一篇短文。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整理表格。
2. 摘抄并赏析文中经典语句,写出自己的理解。
3. 预习下一课内容,做好笔记。
七、教学反思
本课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角度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语言风格的体悟,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