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传原文和翻译】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张骞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西域的使者,更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之一。他的事迹被后人详细记载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虽然并非专为他立传,但其中关于他的记载却极为详尽,成为研究汉代外交与中西交流的重要史料。
一、张骞传原文(节选)
> 太史公曰: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然皆不能知其地形、人民,又无有文书、风俗。然骞之始凿空也,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然骞亦以身为汉使,不辱使命,虽困于匈奴,终不改其志。”
> 《史记·大宛列传》节选:
>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单于所居,乃曰:‘臣居匈奴中,久,知其地形,可击也。’上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而欲以通西域。……骞因留匈奴岁余,娶胡妇,生子,然骞尚不失其节,常持汉节,不与匈奴合。后骞亡,复西走,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与汉通,遂遣骞归。”
二、张骞传翻译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张骞所到的地方包括大宛、大月氏、大夏和康居,此外还听说了附近几个大国的情况,但都不了解它们的具体地形和人民生活,也没有相关的文献或风俗记录。然而,张骞作为第一个打通通往西域道路的人,后来出使的人都被称为‘博望侯’,以此作为对外国的信用象征,因此外国也开始信任汉朝。尽管张骞在匈奴受困多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始终保持汉朝使者的气节。”
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也有记载:“张骞曾以校尉的身份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了解到单于的驻地,便说:‘我长期生活在匈奴,了解他们的地形,可以攻击他们。’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于是任命他为中郎将,让他持节出使,护送匈奴使者,并希望借此与西域建立联系。……张骞在匈奴停留了一年多,娶了当地的女子为妻,生了一个儿子,但他仍然坚守汉朝的节操,常常手持汉节,不与匈奴人同流合污。后来张骞逃了出来,继续向西行进,到达了大宛国。大宛国听说汉朝富有,想要与汉朝交往,于是派张骞返回汉朝。”
三、张骞的历史意义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虽然过程充满艰辛,甚至一度被匈奴囚禁多年,但他始终坚持信念,最终成功开辟了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即后来的“丝绸之路”。他的行动不仅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为后世的外交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结语
张骞的事迹虽记载于《史记》,但其精神与贡献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他代表的是一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对外交流与开放包容的象征。通过阅读《张骞传》的原文与翻译,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也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
如需进一步了解张骞的生平、西域各国情况或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可参考《史记》全文及相关历史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