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全文背景和意思】《望月有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在中秋佳节时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切的思乡情怀。
一、诗歌背景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关注社会民生,同时也擅长抒发个人情感。《望月有感》创作于他仕途奔波期间,当时他远离家乡,正值中秋佳节,面对明月,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提到“共看明月应垂泪”,说明诗人当时可能身处异乡,与家人分隔两地,借月亮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节日或特殊时刻,更容易引发思乡之情。
二、诗歌内容及解释
原文:
> 时难年荒世业空,
> 弟兄羁旅客,
> 同是宦游人。
>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惟有门前镜湖水,
> 无事时来照影看。
注释与翻译:
原文 | 翻译 | 解析 |
时难年荒世业空 | 时局艰难,年岁荒乱,家业空虚 | 描述了当时社会动荡,生活困苦,家庭难以维持 |
弟兄羁旅客 | 兄弟们漂泊在外,成为旅人 | 表达了家人分散各地,无法团聚的无奈 |
同是宦游人 | 我们都是为官而远行的人 | 说明自己和兄弟都因公务而离开家乡 |
别时容易见时难 | 分离容易,重逢困难 | 表达了离别之痛和相见之难 |
惟有门前镜湖水 | 只有门前的镜湖水 | 用自然景物寄托情感,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
无事时来照影看 | 没事时就来照看自己的影子 | 表示孤独时只能以水为伴,暗示内心的寂寞 |
三、总结
《望月有感》通过描写诗人身处异乡、与亲人分离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诗歌中常见的“感时伤怀”风格。诗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句尤为经典,道出了千百年来游子共有的情感。
四、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白居易《望月有感》 |
作者 | 白居易(唐代) |
体裁 | 五言古诗 |
创作背景 | 时局动荡,远离家乡,中秋思乡 |
主题思想 | 思念亲人,感叹离别之难 |
代表诗句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
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借景抒情 |
如需进一步探讨白居易其他作品或唐代诗歌风格,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