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故事来源于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与燕国的一次交锋。当时齐桓公欲伐燕,但又担心强攻会暴露实力,于是假装出巡,在途中故意让军队大张旗鼓地行军,以迷惑敌人。最终成功绕道而行,顺利攻占了燕国。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此计出自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赵国被魏国围困,齐国孙膑采用此计,不去直接救援赵国,而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撤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
第三计 借刀杀人
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联合对抗袁绍时使用了这一计策。刘备建议曹操假借袁绍的力量去攻打荆州刘表,实际上是想借机削弱袁绍的实力。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此计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周瑜指挥东吴军队坚守不出,利用曹军长途跋涉后疲惫不堪的机会,最终借助火攻取得了胜利。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此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例如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期间,各路势力纷纷趁乱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六计 声东击西
韩信平定齐国时运用此计。他故意向西佯攻,吸引敌方注意力,实则向东突袭,一举攻克齐国。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壮大声势,虚报兵力,使项羽误以为刘邦军队庞大,从而不敢轻易进攻。
第八计 暗渡陈仓
同样发生在楚汉争霸时期。刘邦表面上修筑栈道,实则暗中从陈仓小路进军关中,成功夺取了战略要地。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诸葛亮北伐中原时,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避免正面冲突,通过外交手段分化瓦解曹魏阵营。
第十计 笑里藏刀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时,吕布表面上对董卓毕恭毕敬,实际上却暗中策划刺杀行动。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结盟抗魏时,诸葛亮巧妙地用关羽代替张飞作为先锋,避免了内部矛盾激化。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多次利用敌方疏忽,趁机获取利益,最终成就霸业。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宋朝岳飞抗金时,曾有意无意地泄露部分军事情报,使得金兵摸不清虚实,不得不谨慎行事。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明末清初之际,南明政权多次试图恢复故土,但均告失败,最后只能依靠残余力量苟延残喘。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唐朝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利用叛军内部矛盾,诱使史思明分兵驻守各地,为自己集中兵力反击创造了条件。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三国时期刘备初入蜀地时,表面上表现出谦逊姿态,实则暗中积蓄力量,为日后称帝奠定了基础。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北宋时期,范仲淹改革官制时,先提出一些较为温和的建议,以此为契机逐步推行更大规模的变革。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隋末农民起义中,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就是抓住机会直捣黄龙,消灭了隋炀帝,结束了隋朝统治。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三国后期司马懿平定辽东时,切断了高句丽的粮道,迫使对方投降。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三国时期,曹操与袁绍争夺冀州时,双方混战一团,曹操趁机渔翁得利。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在黄天荡战役中,利用船只伪装成主力部队撤离战场,成功逃脱追击。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时曾设计将魏军围困于街亭,使其无法逃脱。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策略,先后吞并了周边弱小国家,逐渐统一了整个中国。
第二十四计 假途灭虢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消灭虢国,故意假道虞国,结果不但消灭了虢国,还顺便吞并了虞国。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三国时期刘备夺取益州时,表面上答应归还荆州,但实际上却一直占据不还。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时,其他诸侯表面上对其表示服从,实际上却心怀不满。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三国时期司马懿装疯卖傻,躲避曹丕猜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东汉末年袁绍与曹操争夺官渡时,袁绍因轻视曹操而撤走了后方支援,导致战败。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三国时期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故意制造虚假情报,让孟获相信蜀军实力雄厚。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入川后,逐渐掌握了益州的实际控制权,成为了真正的主人。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三国时期周瑜利用小乔等美人接近曹操,动摇其军心,为赤壁之战做准备。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时,故意敞开城门,摆出一副毫无防备的样子,吓退了敌军。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三国时期曹操利用反间计,成功离间了吕布与陈宫的关系,最终导致吕布被杀。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三国时期庞统献连环计给曹操时,故意表现得非常诚恳,骗取了曹操的信任。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中,周瑜与黄盖联手实施连环计,用火攻摧毁了曹操庞大的舰队。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三国时期刘备被曹操追杀时,果断放弃新野,带领百姓向南撤退,保存了实力。
以上便是《三十六计》中的全部故事及解析。每一计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